今天遇到一个很奇怪的bug(PS2024),如果是下面这个顺序的话,在蒙版上涂色会直接消除掉所有像素,并且无法ctrl+z恢复,隐藏并恢复图层之后才能正常显示。

  • __ 剪贴蒙版
  • 底色图层
  • 线稿图层

补档 - 2023 版本没有这个bug了,希望之后不要再出幺蛾子了。

如果是把线稿和底色图层合并或者是只打开底色图层的话没有任何问题。决定退到2023版的试一下,真是太搞心态了,好不容易开始画画了乱七八糟的bug真的很烦人。

网上的教程的干货犹如大海捞针,绘画虽然说比较适合自学,资源很多,但不得不说事实上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说绘画很容易自学的人要么是自己完全没有自学过,要么可能真的是个天才。与之相对的就是代码了,资源和社区完善且充足,这是真的遇到什么问题百分之99.99都能得到解答。还有就是资源的干货占比要多太多了,比如课程吧,就算国内有些课很垃圾,但是也有搬运国外的啊,一套视频看下来真的能学到很多;反之一个绘画的课,上来就先说一堆乱七八糟的术语,绝大部分教的老师自己也没有几把刷子,讲的也就是那一点东西,给人一种讲了很多很高端的样子,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信息。

补档 - 2023 版本目前遇到的问题 (11.1.2024)
需要建立新的防火墙 - 出站规则 - 禁止PS互联网连接 来防止版本更新

快速缩放(用z键)会导致PS卡死,目前尝试的解决办法有:将拼音输入法的兼容版本改为旧版,增加PS内存的使用量,关闭动画缩放和点击缩放

快捷键

F 全屏模式切换
space + alt 缩小 space + ctrl 放大
缩放笔刷大小 改成A / S了,更方便操作
按住Z键拖动也可以平滑缩放
L 套索工具
F1 水平翻转画布 (需要自己设置)
X 切换前后景颜色(切换画笔颜色)
shift + f5 / alt + del 填充
ctrl + D 取消选择(这时候选中区域的虚线会消失,回到正常模式)
矩形工具 - 线条工具 用来画直线
filter - 液化工具(微调线条形状,比如修脸)
选中图层之后 ctrl E Merge layers
Ctrl + Shift + Alt + E 合并所有可见图层到一个新的图层,并保留原有图层
shift + v 画布工具,调整画布方向等;右侧Properties窗口调整画板属性
ctrl + U Hue Adjustment
ctrl + G 创建新组(group)
P 钢笔工具,ctrl + click 创建新的path
左边栏 - dodge tool 加亮工具 - burn tool 加深工具
ctrl + T 变形工具 -进入之后上方有一个按钮进入自由变换模式
左侧工具栏 水滴/ 手指图标 - smudge tool涂抹工具
ctrl + R 关闭/启用标尺
shift + V 从移动工具切换到画板工具(这个操作适用于其他快捷键,功能等同于右键图标切换功能)
view - clear slice 清除slice工具的切割线

实用操作

view + show + grid 显示网格参考线
window - find extension - 找到安装的插件
Image - Adjustment - 阈值 - 看光影块面
Image - Adjustment - Hue 调整图层的色相、饱和度 (也可新建调整图层)
select - color range 选中所有带有该颜色的区域
在画布旁边创建小窗口 window - arrange
右下角黑白圆圈图标 - 新建调整图层 - 饱和度拉到最低变成黑白
右下角黑白圆圈图标 - selective color - 调整特定颜色的数值 / 注意若

底色图层如何填充

W magic wand tool 魔棒工具 点击空白区域,ctrl + shift + i 反选,切换到底色图层,alt+del 填充颜色
另外一种方法:
创建一个curve调整图层,调整整个图层的明暗,达到上底色的效果。调整曲线的最右边端点是调整浅色(白色)。然后用不同透明度的笔刷来上亮部,这个方法在画比较昏暗环境的时候不错。

简单漫画图层结构

黑白漫

  • 背景图层
  • 线稿图层
  • 底色图层
  • 阴影图层
  • 高光图层
  • 文字图层(可选)
  • 特效图层(可选)

厚涂大致流程(from GUWEIZ)

  • 线稿(人物+场景+构图),这里的线稿更偏向于草稿,并没有太细化
  • 场景透视的绘制使用透视线,保证透视不要出大的问题
  • 先建立底色图层(灰底),勾勒出高光,分黑白灰(明暗),确定光源,画出阴影区域

    • 用不透明度40 - 60的笔刷
    • 从这里开始每新建一个图层都是细化,线稿,光影的细化
  • 确定光源的颜色,进行整体调色,确定作品的色调(冷暖)
  • 上固有色(softlight图层模式),背景和人物都要上

    • 上色的同时细化人物和背景,切记使用的颜色和整体色调以及光源相匹配(Normal图层模式)
  • 继续细化,继续统一光源(亮暗面),添加细节(比如背景的小组件或人物身上的装饰)
  • 添加细节的高光(subtle stroke),查漏补缺
  • 用一些纹理笔刷让画面更加自然,更加有材质感

练习方法

光影练习:在一个线稿上应用不同类型的打光,比如 昏暗的阴天/夜晚/阳光灿烂/室内外 等等

TIPS

阴影添加冷色(或暖色),环境光的漫反射
简化结构。顾名思义,虽然有时候一些物体的结构并不简单,难以想象它们在某些光影下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把他们简化一下,不要想的太复杂,比如简化成一个简单的面。
在二分速写中,环境的亮暗可以采用不同的填色:

  • 若是较亮的环境/背景: 背景亮度 > 皮肤 (亮部)> 暗部
  • 若是较暗的环境:皮肤(亮部)亮度 > 背景> 暗部

速写中时刻记住用更少线条来概括形状和结构。
优先轮廓其次内容(轮廓明显的情况下),如果带有透视则优先最主要的部分。
眉毛角度 - 眉毛长短 - 眉毛和鼻子的间距和比例 - 鼻底下巴的间距比例 - 鼻子其实很窄不要画太宽 - 鼻梁的角度 - 确定脸的轮廓 - 缩小画面检查脸的侧面是否正确 -利用上眼皮和眉毛的距离确定眼睛的位置 - 利用“五眼”的比例关系确定眼睛的宽度 - 利用嘴巴中间的闭塞来确定嘴巴的位置(因为上嘴唇和下嘴唇并不固定且不容易观察)
在五花八门的定位技巧中唯有负空间(negative space)最为好用和准确。不要被细节所吸引,具体来讲,比如眼睛,观察的时候把上眼皮的形状简化成三条边。

经过一个月的沉淀,对人脸的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上述的观察方法并不是不可行,但是从结构入手必然是更稳且更根本的方法,一开始确实会画不准,但逐渐的会理解人头的形状,各个节点结构的位置,这样再去观察每个人的特点。不然有可能出现画着画着发现头完全和脸接不到一起的情况。;

画面模糊怎么办?饱和度太低!
分层上色
底层:可以用较低饱和度的颜色铺底,确定画面的明暗关系。

中层:逐渐加入中等饱和度的颜色,丰富画面的色彩层次。

上层:在高光、反光或视觉中心加入高饱和度的颜色,增强画面的吸引力。

常用图层功能

  1. 柔光(Soft Light)
  • 作用:柔光模式会根据图层颜色的亮度,对底层图像进行加亮或加暗。亮度较高的颜色会使底层颜色变亮,而较暗的颜色会使底层变暗。
  • 效果:类似于打光效果,柔光可以用于创建微妙的光影变化和提高对比度。它增加图像的深度而不会显得过于强烈。
  • 使用场景:

    • 增加光影层次:柔光常用于为场景添加温和的光影变化。
    • 调整色调和对比度:在“柔光”图层上应用渐变、纹理或色彩,可以调整整体色调而不显得生硬。
  • 效果示例:在一个底层较暗的区域上使用浅色,“柔光”会提亮该区域;在底层较亮的区域使用暗色,会加深该区域。

    1. 线性加深(Linear Burn)
  • 作用:线性加深模式通过减少颜色通道值,使得图层的颜色与下层颜色进行相乘,结果是更深的颜色。
  • 效果:它比普通的“加深(Multiply)”模式更加强烈,会导致颜色显得更加饱和和暗。
  • 使用场景:

    • 加强阴影:线性加深模式非常适合在绘制厚重的阴影时使用,因为它会让颜色变得更暗且更有饱和度。
    • 增加局部对比度:适用于想要创建强烈阴影对比的部分。
  • 效果示例:在深色区域上使用线性加深,颜色会变得更暗且显得更有深度;但在高饱和度和高对比度的区域使用时要小心,可能导致过度暗化。

    1. 屏幕(Screen)
  • 作用:屏幕模式是通过将图层颜色的反转与下层颜色相乘,结果是更亮的颜色。它与“叠加”模式相反,将图层视作“亮化”作用。
  • 效果:用于提亮图像,是一种理想的高光和发光效果创建方式。屏幕模式会让暗色区域更亮,但不会影响到白色区域。
  • 使用场景:

    • 创建高光:用于为物体添加高光和光晕效果,让其看起来更亮和更闪亮。
    • 模拟光线:在想要表现光源的区域,使用“屏幕”模式可以叠加光晕或光束效果。
  • 效果示例:如果你在暗色区域使用浅色或白色,“屏幕”模式会使该区域提亮并显得更透亮。它对绘制发光效果、阳光、火焰等非常有效。

长焦镜头(Long Lenses)vs 广角镜头(Wide Lenses)

长焦镜头

  • pros

    • Low distortion of subject comfortable proportions
  • cons

    • feels less intimate as point of view has to be further away
    • creates a flat feeling due to lack of converge

广角镜头

  • pros

    • feels intimate
    • dynamic perspective lines with lots of converge
  • cons

    • high distortion